北廷国苦心孤诣,耗尽钱粮,招揽的人口,还不如安西正常的人口政策,这就是两国的差距所在。面对刘文共,张寒也直白地表明了一点:北廷的庙太小,人口既寡,水土条件也一般,发展潜力有限,即便穷尽一生,也难有什么成就。
对张寒的评价,刘文共很觉受伤,但又不得不承认所言有理,最后,甚至说不出什么挽留之言了。对张寒,刘文共没有强求,只是继续展现着他的诚意,在张寒逗留长明城的那个冬季,屡次召他进王宫赴宴、问对,而每一次交流完,都是长长一声叹息,因为张寒去意甚坚。
到端拱三年春,张寒向刘文共辞行,他表示,要继续西行,也不掩饰目的地,说要去安西试试。刘文共虽然失望,仍没强求,并且还亲自送行,赠予马匹、衣物、路费、官凭文书等。
临别之际,刘文共向张寒表示,一栋房子能建多高,需看地基有多夯实,北廷发展固然有限,但他若还能活二十年,就为北廷再夯二十年之基础......
刘文共一番话,动情之余,也算回答了张寒当初拒绝他的理由,但是,张寒仍旧不为所动。不过,却建议好友胡冬留下,让刘
文共不至于一无所得。
张寒之去,刘文共很失望,甚至为此卧病了几天。而这个时候,反倒是新投效的胡冬,告诉他,张寒必定归来......
刘文共问为何,胡冬表示,他很了解这个好友,人虽孤傲,志趣远大,但并非不同情理之人,其人虽去,但心已经留下了。
对胡冬的劝说,刘文共只当是一种安慰,但在接下来的一年,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甚至专门遣人在伊丽河畔等待。
这一等,就又是一年多,在建隆元年初夏,西游的张寒果如胡冬所言那般,返回了长明城,风尘仆仆、衣衫褴褛,但精神头十分不错。
刘文共自是大喜,见到张寒,抓住他的手,久久不语,甚至忍不住落了泪。对此,张寒表示到,他去年就打算留下的,但鉴于对西域的了解太少,他前往安西,也并非去投效,毕竟,那里又有谁认识他?
张寒的目的,是对中亚的局势与情况进行了一番调研了解,而经过一年多的走访察看,他自觉能够出仕北廷,为刘文共出谋划策了。
从建隆元年开始,张寒正式加入北廷国,起初被拜为典史,为北廷国的制度、法条等各方面,进行了一番全面的改革梳理,在「以汉为纲」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入乡随俗的改变,以便更好地统合当地的部族与原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