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了当年魂胆,并且已经泯然众人的军队。作为契丹王,耶律隆绪虽然鼓足气力,起到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金兵则不同,不只有严格的训练,还被刘金以严酷的军法约束,同时还具备一个上升期国度的精气神,尤其是五千白虎军(刘金的近卫铁骑,集金国最精锐的军队,也是一群杀戮机器),一旦冲锋起来,往往不怎么费力,就能冲垮契丹军队。
前期的试探、纠缠不算,真正的决战只持续了一日不到,即以契丹军的大败告终,耶律隆绪率领残部狼狈东逃,金国则趁势追击东进,将漠北中部地区纳入掌控。
土兀刺河一战,契丹从此一蹶不振,尽失西部疆界。金国取得完胜,向一统漠北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不过,在接下来半年多的时间里,刘金却没有选择一鼓作气,彻底东进吞并契丹。
一是因为长期作战,士卒疲敝,在契丹的反击下,也有数千伤亡,新征服的土地与部族也需要重新整合编练,将之绑到金国的战车上。
二则是,刘金还需要看看南面的汉帝国有何反应,刘金虽然骄悍甚至不乏狂妄,但在对待汉帝国的态度上还是相对谨慎的,至少心里明白,即便远如漠北之事,汉帝国的态度也同样关键。
而大汉朝廷的反应,让刘金比较满意,毕竟,当时的皇帝刘文济正忙着收权树威,忙着大刀阔斧地革新弊政,忙着解决处理与各大封国的关系。
至于漠北,只是表以关注罢了,听闻契丹惨败于乃蛮,虽然惊讶,却还远没有感受到金国威胁的时候。当然,在山阳漠南地区,倒有一些有识之士颇感忧虑,并不乏向朝廷上报示警者,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不是满朝君臣昏昏,只是事有轻重缓急罢了,甚至连耶律隆绪向朝廷求援的奏章都采取漠视态度。
当汉帝国不作为时,刘金的胆子也就大了起来,于建隆二年夏,再提精兵东征,这一回,七万骑兵,奔袭两千里,直击契丹王廷所在的静边城(大致在今满洲里)。
这一仗,刘金来势汹汹,大有一战而定漠北之意,但最终功败垂成。他小看了耶律隆绪的坚持,坚壁清野,据城而守,同时,静边城虽然规模不算太大,但经过契丹多年经营,绝不是一干骑兵就能冲垮的,而金国的骑兵,在面对坚城时缺乏经验,一时还真就没办法。
当然,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南边的饶乐国坐不住了。刘昕可一直关注着漠北战局的发展,眼见契丹式微,而金国的滔天野心,让刘昕隔着上千里都感到芒刺在背。
于是,在刘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