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建树成就的庶族名臣一般,杜衍少时的经历也很艰苦坎坷,虽然免不了一些运气成分,但这也是他们学有所成很重要的因素。
入仕二十八载,从京畿到地方,历职多方,累有政绩,为人称道,到如今,杜衍已成为朝廷一等一的人才,以清廉强干闻名,更是“预备宰臣”。
也是在建隆朝形成的潜规则,当一个部司大臣头上加“内阁大学士”时,那么拜相也就不远了。而杜衍在吏部,主管官吏人才选拔,他的下一步,很可能就是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毕竟老相公张俭的年纪也的确大了,皇帝不得不为接下来十年做准备。
至于蔡齐,是深深烙刻着刘文济时代印记的名臣学士,这个端拱二年的状元,虽然在吏能上与他同届的诸多才士有差距,尤与范仲淹相比,但在治学、教育上,却苦心钻研,多有成就。
因此,在不到五十岁的年纪,不只参与完成了《册府元龟》这部大书的修撰,还是《国史》的主编之一,四十五岁时,被刘文济放到大学堂校长的位置上来,这可是从二品的职位,天下学府之首。
当然,刘文济提拔蔡齐,委以重任,除了看重他本身在治学教育上的才器,更重要的,还是他身上所具备的“干净与纯粹”,这可是实实在在,经他这一朝选拔、培养、成长起来的大臣。
事实上,到刘文济统治的中后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新人才”,不论嫡庶,成长成为帝国基石,在帝国统治运转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中名气最盛者,便是范仲淹,刘文济可是亲口夸过,这是济世之才。而以范仲淹等建隆时期崛起的一批后进才士,也是刘文济作为一个实权皇帝最重要的底气来源之一。
“陛下春秋鼎盛......”见皇帝迟暮叹老,蔡齐不禁出言劝慰。
不过,刘文济可不需要旁人的安慰,摆手打断蔡齐,而后以一种情绪复杂的口吻,语气严肃地吩咐道:“朝廷耗费民钱,便是为修这治学胜地,也没少非议。学堂已经给你们修好了,朕要看实效,定要多给朕,多给朝廷,培养出一些人才来!”
“是!臣等遵命!”闻言,杜衍与蔡齐对视了一眼,紧跟着拜道。
“去,将在校士子们,召集到广文馆,就说朕有话讲!“刘文济顿了下,又吩咐着。
“亲闻圣训,乃学子们之大幸,必欣然而往,望眼欲穿......”闻言,蔡齐面飞喜色,表示道:臣即刻去办!“
“世昌,你也跟着去吧,朕这里不需侍候!”刘文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