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的是专有名词,她还真没能一下子就翻译出来。
但标题下面的“author: Ke Qin”她倒是看明白了,作者,秦克?
秦克又搞鼓出什么来了?值得青筠这样兴奋地发围脖晒恩爱?
黎琳心里更好奇了,她飞快地打开浏览器,录入论文的标题名字,点击翻译。
下一秒,她猛然坐了起来,失声惊呼道:“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卧槽,真的假的?”
一向在人前努力保持形象的黎琳因为太过震惊,连“卧槽”这样的不该女孩子说出来的话都从嘴里蹦了出来。
如果换了什么孪生素数猜想、波利尼亚克猜想甚至是夏国学者提出来的周氏猜想,黎琳怕都只是不明觉厉地“哦”一声,因为她这个学金融的根本就不懂这些数学界的顶级难题有什么区别,更没怎么关注听说过这些猜想。
但哥德巴赫猜想不一样,这大概是绝大多数夏国人、哪怕是农村里的老爷爷老奶奶都知道的数学难题!
当年陈老先生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里的“1 2”理论、取得了超越了同时代所有数学家的学术成果之时,可谓是举国震动,尤其是徐先生的一篇《哥德巴赫猜想》,更是将陈老先生为数学贡献一生的伟大事迹刻画得淋漓尽致,无数广播、电视、新闻、杂志、报纸都在转载和报导。
陈老先生一下子成为了科学的楷模、学习的对象,也使得“哥德巴赫猜想”这个原本陌生的数学猜想名字走进了千家万户。
徐先生在那篇名为《哥德巴赫猜想》的科学报道文学里最后写的那句“现在,离开皇冠上的明珠,只有一步之遥了。但这是最难的一步。且看明珠归于谁之手吧!”更是激励了无数有志之士投身数学,在全民里掀起了数学热潮,使得夏国的数学开始走向世界前列……
当然,也有无数初中学历的民科声称自己已完全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将证明过程写成信件寄到数科院,据说当时数科院的信件数量得用“麻袋”为单位来计算。
这些都推助了哥德巴赫猜想在全民当中的名气。
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儿童读物上面印有陈老先生刻苦钻研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以激励学生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国争光。
黎琳在初中时也曾写过“陈景澜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地钻研哥德巴赫猜想,就是‘坚持’二字的最好写照”之类的作文。
现在看到秦克的论文标题居然是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又怎会不震惊到极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