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当年的《黑鹰坠落》,尤其是张译带领小分队进入伊维亚国开始,乘坐悍马车队沿着街道行驶的画面,我一下子就想起来《黑鹰坠落》。
没错,虽然故事背景跟《黑鹰坠落》是完全相反的,后者的背景摩加迪沙事件是一场“美军错误的战争”,而这部电影就是直观的表现战争环境下的“一场营救”,其实是政治正确的。但《黑鹰坠落》整部电影,就是在表现故事大背景下美国大兵的境遇,没有批判也没有歌颂,就是告诉各位,战争是这个样子,火爆之余,略带对战争的反思,《红海行动》也是如此。
电影表现的就是一场任务,然后就是小队陷入孤立境地,面对如丧尸一般不怕死也打不完的敌人,誓死突围,过程惨重,有人死亡有人归来,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对战争尺度的描写,就像《血战钢锯岭》那样粗暴直接,一个炮弹下去,人都是“平面”的,散落的到处都是,还tm给你看特写,这就是传说中的“人无完人”。
这部电影算是新世纪以来,华语电影尺度最大的一部,很直白的传递给观众,这就是残酷的战争啊!
轻舟也和我先生讨论过,在对于场面和调度的专注之后,文戏空间会极大的压缩,还有就是在他看来,以其个人能力有可能兼顾不到,所以在《红海行动》中,全篇几乎都在战斗。
一部138分钟的电影,抛去字幕,整部电影文戏也就20分钟,从开场营救人质危机,还没回去就直接开赴伊维亚,随后就进入到战场环节,二话不说就开打。
巷战、突袭、偷袭、还有最后的“脏弹”副本,狂轰滥炸下来,观众不会觉得审美疲劳,因为孟轻舟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剧组在在这方面的调度实在太强了。
如果对于“调度”这个词有人觉得过于笼统的话,最简单的例证就是,在本片“故事张力”有限,甚至可以说毫无故事,就是打打打的情况下,观众不会觉得晕,不同地域不同形式的战斗,敌我双方对比,又是偷袭又是反偷袭,这些场面戏被梳理的有条不紊,这就是孟轻舟的不俗之处。
比如开场进入伊维亚的情节,第一人称视角,武器视角和跟拍,代入感极强,然后在枪林弹雨中还安排了拆炸弹的环节,随后大巴车那段,狙击手对决、拆弹、反突围又是同时完成,紧张感十足。
我一直有个遗憾,轻舟是表演系毕业,而且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大家,他的演技绝对在水准以上,作为他的老师,我非常希望能够看到他能在银幕上出现,不知道各位网友你们想看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