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册1982年第10期的《人民文学》。
张世家先是看信:
“高密县文化馆的同志:
见字如晤,十分荣幸收到你们的来信,《人民文学》编辑部已代你们转交江弦同志”
大意就是你们的信,我们已经给江弦了,经他确认,知道你们高密县就是《红高粱》这篇的故事发生地点,我们也很惊讶。
至于你们要的创作谈,我们也和江弦约了,他已经写了出来,并且刊发在了第10期的《人民文学》上,已经随信赠于你们一册。
张世家先是激动,因为从江弦嘴里确认了高密县就是《红高粱》的故事背景地点。
听《人民文学》的编辑说,江弦还发表了一篇创作谈在第十期《人民文学》上,张世家赶忙翻开随信所赠的那册《人民文学》。
翻开目录,很快找到创作谈所在那页。
江弦说《红高粱》出版以后,很多人包括他自己,都说这是寻根文学,但其实现在回想,写作的时候并没有过多的寻根意图,只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无形的契合了寻根的文学主张。
对于自己对高密县的了解,江弦把他归功于自己下乡插队的时候,因为无聊,经常和其他知青凑在一块儿听故事。
大家知道的故事都不多,所以一个故事能翻来覆去的听好几遍。
至于高密县的几件事情,是他从一个知青那儿听来的,故事的来源,是因为那个知青有高密县的县志。
张世家有点失望,他还真以为江弦或许在某个时候来过高密,这才把高密写的这样漂亮。
不过他的这一点失望只是短暂的,看完后面的内容,张世家激动不已,扬起书稿就往馆长那儿跑。
“您看看这个。”
他把第10期的《人民文学》放到馆长面前。
“什么东西,大惊小怪。”
馆长喝了口水,看完张世家让他看的文章以后,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咱们高密县还有这样的人物?”
江弦在文章里,说余占鳌这个人物借鉴了高密县的一个姓曹的人的生平经历。
说是原型其实算不上,因为这个人不跟余占鳌一样是土匪,人家有文化,甚至还上过大学。
不过几桩大事都是这个曹XX干过的事情,其中就包括《红高粱》写的那场伏击战。
馆长和张世家赶紧查阅县志,果然查到,在民国时期,为便于胶县、平度两县的日本驻军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