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骥也是第一次直观的看到,大明有多少户口,总人口已经超过七千万,如果再加上逃户流民和被隐匿的户口,算做八千万也不算夸张。
小一亿人口,张骥可没有丝毫的高兴,因为按照历史规律,一旦人口达到一个峰值,必然会伴随着各种自然灾害和人祸。
实在是养不起这么多人,这也是张骥为什么想开启大航海的原因。
只有从发现的南美洲等地带回番薯和玉米的改良品种,再加上千百万年来积攒的鸟粪岛屿,主要是蕴含氮肥的鸟粪,这种天然的化肥,才可以爆出粮食。
清朝为什么能支撑四亿人口?不就是多了番薯这个大杀器吗!还因此落了个康乾盛世的好名声,若是没有番薯,别说康乾盛世,老百姓啃树皮吃草根,也支持不起四亿人口的消耗啊!
张骥再次把自己的思绪扯回来,然后就看到沈琼莲在对自己眨眼睛。
“夫君,这里有问题。”沈琼莲经验丰富,查的又是两淮地方每年和度支司对接的数据,很快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
“今年解送的税银和去年存在出入,但是度支司记录的支出却和往年持平,这里面就有十九万两的差额对不上。”
这仅仅是一年的,涉及到盐政的,除了两淮,长芦,还有内陆的盐池,四川的井盐等等。
找到这个突破口,张骥心神振奋,眼神示意沈琼莲不要声张,慢慢查,细细查。
这一查,不说其他地方,仅仅是度支司就是一笔烂账,漏洞不小,单单是这一点,就够度支司喝一壶的。
查账不是目的,查人才是关键,得感谢古人的智慧,不但在建造器物的时候,要留下工匠的名字,就连这些数据账册,都有经手人的签字画押。
一一把这些人都记录下来,然后继续往前追溯,一直追溯到弘治六年。
这个计算量可不小,第一天张骥亲自去了,其后的六天张骥并没有再去,而是按照查出来的名单开始在暗中布控。
除了度支司,沈琼莲等人又查了其他司,等于捋了一遍户部最近几年的情况,了解了大明的家底。
数据造价肯定存在,但有数据才能说明问题,把水份挤出去,大概可以得到相对真实的状况。
“这个家,不好当啊!”张骥拿到了户部的数据,看过之后唏嘘不已。
沈琼莲等人已经返回家中,这次对她们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体验,等于在了解一个国家的运转方式,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洞悉了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