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从《渴望》的家长里短内容和它引起百姓的街谈巷议来看,这是一部大众文化产品!”
北师大的老师尹鸿语气认真道。
“最难能可贵的是,《渴望》不是概念化地用语言劝善,而是用感人的故事情节启发良知。”
张季中补充道:“这在以往的电视剧里是比较少有的,寓教于乐,而不是直接的说教。”
有了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发言,话匣子一打开,众人也跟着一个个发言。
不过事先台里有交待,发言得简洁,客人要是说多了,留给东道主的燕京台、燕京电视艺术中心,以及方言为首的“明天下”工作室的说话时间可就不多了,更何况还要顾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呢!
要多听指示,少说话!
“你们是《渴望》的主创人员,你们也说一说你们的观点,供同志们学习参考一下。”
艾部长把目光投向郑小龙、苏雅、余桦等人,最终把视线顶格在方言的身上。
在短暂的推辞之后,石铁生作为《渴望》剧本的主笔,第一个发言道:
“我觉得《渴望》的成功靠的是人情味儿,一座四合院,一栋小洋楼,两组四户三代人的悲欢离合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这种有人情味儿、有生活气息、有恩怨纠葛的故事,很难不吸引观众。”
“我同意铁生同志的说法。”
郑小龙紧随其后,“《渴望》的成功,对电视剧如何深层次地反映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无疑是一次宝贵的探索,就如同主题曲中唱的那样,‘恩怨忘却,留下真情从头说’。”
然后话锋一转道:“这也是得益于我们中心在年初,对出品的电视剧结构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改革,为了取得更多的社会效益,确立了写实生活类、情景喜剧类,以及历史艺术类并行的策略。”
“《渴望》的确是写实社会类电视剧。”
艾部长在嘴里念叨了几句,“我记得还有一种说法,叫‘新写实主义’对吗?”
“是!”
石铁生瞥了眼方言,说这种提法就是由他这个《渴望》的总编剧所提出来的。
这话一出,在场所有人的注意力不约而同地聚焦在方言的身上。
“方言同志,你既然是《渴望》的总编剧,又是‘新写实主义’的首倡者。”
艾部长说:“不如就请你来跟大家交流一下创作的心得和经验吧。”
“咳咳。”
方言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