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瓦罐底部凹槽状的一圈还有些白的糊状物很伤脑筋,就算有猫科动物舔骨头用的带刺的舌头,人舌头也没有这样长。
而一旦有了金属瓢羹,这所有一切,罐边的一圈硬饭粒和罐底的饭浆浆全都不在话下!
由于全市中学生在统一规定的午饭和晚饭时间都在用金属瓢羹刮瓦罐,运行在城市上空的“咣浪咣浪”类似于古代钟楼的报时声,提醒着全市民众:吃饭了!吃饭了!
当时作为金属瓢羹的配套还有用楠竹削制同样砂得很精致的叉子。是的,吃西餐用的叉子,这就纯粹是一种插在胸前的装饰了。
中学生多有佩带,青年教师则几乎没有。
这可能因为它并无实用性,尤其不可用来刮瓦罐口那一圈坚硬颗粒(要刮断)和罐底的糊状物(刮不着),而只是纯粹显示出了饿相,所以教师不宜。
当时校园文化除与吃有关的手工制作的金属瓢羹和竹餐叉外,还有白鳝泥(观音土)制作的手枪、舰船。
手枪大都雕刻左轮,晾干后用细砂纸砂光生。
城市哪来的白鳝泥呀,乃因农村形势很快好转,农村屯集的白鳝泥在形势好转之后比狗屎不如,倒还成了城里学生的抢手货。
城里的副食品需用号票购买,按人头一年一人发一大张号票,看去有点像整版的邮票,从1印到100。
有所供应时才会公布:国庆节白糖二两几号票,茶叶一两几号票,粉丝一两几号票,黄花耳子半两几号票等。
偶尔还会有咸鱼干、虾米出现在榜上,令抄榜的人刚揉完眼睛又屏住了呼吸。
当然不是一年之内你这一大张能够撕(用)完,能撕多少不一定。
每到节日供应前居委会和单位的工会会把几号票买什么张贴出来,这类似于电影稀缺的年代看电影海报。
但看电影海报一般不会拿笔抄,这人人都拿着小本子在“刷刷刷”地记,太难记了,当然难记才好,说明多。
城里,凭票供应的短缺商品也会积压,这时就会在某些店敞开卖,柜台上的纸牌子上写着“卖完为止”。
百货公司偶尔推出零碎布料,清仓的毛巾手帕免收票,可拼起做内衣内裤,大毛巾可拼成毛巾被。
残次商品,比如纺织印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的花布,内胎烤花外形哪方面有缺陷的搪瓷器皿,有时也会闪亮登上商店柜台。
“不收票!”售货员上帝回答傻子似的两眼放光的顾客,答多了所以口气很不耐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