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性不能说没有,但能成功将艺术性成功融入商业电影中的也是少之又少。
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真正形成了二元对立,成为可叹。
这一世,艺术片和商业片的对立并不明显,艺术电影不具备商业性的观念还未深入人心。
如果可以,韩平自然想将这种风头掐灭。
艺术片要照顾观众的理解能力,商业片也不能全都向钱看,没有一点内涵。
总之,韩平的这篇文章发表后,不少人都破防了。
比如持批评观点的,是国内电影评论家协会的大佬梅铎。
她在看过韩平的文章后,当即作出回应,“燕影厂拍摄所谓的‘武术片’,‘功夫片’在娱乐之中,也是应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赋予一定的教育意义的。但是,现在《神秘的大佛》这部影片不仅情节纯属编造,谈不上什么教育意义,更没了电影该有的格调和艺术性。可以说导演和编剧的兴趣主要是为了迎合观众,生编硬造,散布一种庸俗、低级的趣味。”
她的观点与《光明日报》类似,单纯认为《大佛》没有教育意义,武打场面会教坏年轻人,电影中的不少镜头还会对观众进行感官刺激,片中挖眼睛的镜头就是最突出的例证。
评论家吗,存在的意义就是给电影挑刺。
韩平理解归理解,也接受批评,但谁想一棍子把《大佛》打死,那至于钉在耻辱柱上,他却不能答应。
他当即联系《燕京晚报》,拿出自己的另一份稿子。
第二天,《燕京晚报》‘电影版面’,韩平在文章中和梅铎激情对线,“最近有不少人一直在批评《大佛》这部电影,认为这部电影是低俗的,难登大雅之堂。在国外,观众听交响乐都会穿西装进场,但咱们国家还在发展,许多人没这个条件,要是小老百姓穿着短打进去听交响乐,他是高雅的还是低俗的?交响乐是高雅的还是低俗的?”
“我们没有把《神秘的大佛》看作是多么高雅的艺术品,就把它当成一瓣大蒜吧,也无非是想调剂一下人们欣赏的口味。但是绝不能因为你不喜欢吃大蒜,喜欢喝咖啡,就非要把大蒜贬低一番不可,说它‘格调低下’,是什么‘发臭的食物’,甚至还认为喜欢吃大蒜的人也是低俗之辈,‘受到庸俗趣味的麻醉’,这样的观点未免有点太偏颇了。咱们搞电影的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
韩平的这篇讨论《高雅和低俗》的文章使得他彻底出圈,电影圈和文艺界都知道有他这么一号人,屎上雕花固然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