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怀着无限希望离开了正殿,他现在满脑子都是对未来的憧憬。
这个饼画得不可谓不圆,在地方上拥有几乎绝对的自主权,甚至于从亲王升格到了诸侯王,只要李恪不傻,他肯定会选择去做一个诸侯王。
至于说天天打仗?
开玩笑,爷们儿从小到大学一肚子文韬武略,难道就是在长安蹉跎一生的吗?
李世民还给了李恪以选择权,他吴国的属官,可以让他自行挑选。
只要被选中的人同意,那就可以带走,想怎么任命就怎么任命。
但前提有一个,那就是吴国相还是由朝廷任免的。
这一点李恪根本没有反对意见,毕竟这种高度的自主权放在以前那可真是想都不敢想。
他很快便开始修书,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长史,以及从小一起玩到大的朋友们。
李恪的身份敏感,他并不是长孙皇后所出,反而还是前朝废宗物皇帝杨广之女的儿子。有这么一层debuff在,注定了跟在他身边的很少有那种趋炎附势之徒。
想来也是这个道理,真若是趋炎附势之徒,早就应该去贴合李承乾和李泰了;就算是要烧冷灶,当初也应该去烧晋王李治的灶,而不是烧他这个身份敏感的家伙。
他不是穿越者,更没有重生,不知道历史上他自己是个什么下场。
在被长孙无忌陷害和李治纵容之下而被赐死之后,直到显庆五年,李治为了显示自己的宽仁,特地追封了当年房遗爱谋反案的几个主谋,其中就包括李恪,给他追封了一个从一品郁林郡王的爵位。
虽然不如当初的正一品吴王,但好歹是个爵位,有总比没有强。
而中宗李显复位的时大肆追封这些宗室,只赠了一个司空的头衔给他,然后改葬一下就完事了,并没有将他陪葬昭陵。
至于李恪是否恢复了正一品亲王爵位,《旧唐书》没有记载,《新唐书》同样没有记载,而且因为李元景等人均有“复官爵”的明确记载,唯独李恪却完全无此一提,所以欧阳修在《新唐书》中提到李恪时,只称其为“郁林王恪”,而不是“吴王恪”。
严谨归严谨,但对于李恪来说,多少有点难受了。
至于说李恪的死是谁主谋,那显而易见,表面上看起来是长孙无忌,实际上就是李治这个芝麻汤圆。
史官给出的理由是“海内冤之,以绝众望”,但历史告诉了我们,在吴王李恪被牵连进去后,朝野上下几乎没有人为李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