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四十三年,除夕。
循常例,该是休沐的日子,但内阁阁老、六部九卿大臣、京城诸衙,甚至是地方公门,也都在忙碌着。
种种国策、新令,上者的意志,下者的情绪,让天下万官喘不过气来。
不少官吏想到晨间上衙前老母的唠叨,妻儿的责怪,忽然有了辞官,或者京外做官的想法。
现在,大明朝普通百姓辛勤耕种,一年也能赚个几十两银子,何必为了这几十两、几百两银子在朝廷玩命呢?
哪怕回老家种个地呢?
当然。
官吏们自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滋味没那么容易,牢骚只是说说,也就过去了,然后,就又投入到辛劳的公务中。
以如今大明官吏的公务压力,别说是贪墨,就是连吃喝的时间都少。
朝廷吏治焕然一清,而官吏的“损耗”,却在迅猛增加。
内阁,政务堂。
内阁首辅大臣高拱看着两京一十八省上报辖下官吏死于任上的数字,既惊心,又心疼。
仅去年一年,猝亡者就近千人,这人数,比着大明朝前二百年加起来都多。
当朝官、吏,总数不过百万,仅累死的,就超过了千分之一。
再加上问罪、问责种种,大明朝官吏的流动性很大,至少有一成以上的官位、吏职,会在一年内出现变化。
这对于一个二百年的王朝,是个很可怕的事情,这代表朝廷是滩“活水”。
朝廷活了,官吏就活不了了。
“都瞧瞧吧。”
高拱将官情递出,中书舍人高务实连忙接过,走到阁老们案牍前,依次给阁老们看过。
胡宗宪、李春芳、海瑞、朱衡为之默然,在朝,内阁毫无疑问是最忙碌的地方,国内国外、两京、一十八省、政务、军事等汇聚于此,肩上的担子、身上的压力,只会比其他官吏多而不会少,这些都没能压垮他们。
但事情不能这样推己及人,今朝内阁阁老们旺盛的精力,是大明朝有内阁以来都无法比拟的。
要知道,这世间绝大多数人都没有阁老的智慧和精力,在做事时,总觉得千难万险,身累,心更累。
即便如此,原来内阁高拱、胡宗宪、李春芳三人在京还承受不来,又补了海瑞和朱衡入阁分担。
内阁忙不过来,都能补官增吏,那地方衙门,也到了该补官添吏的时候。
可是,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