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心。
详述之,此谚初为“斗米养恩,石米养仇”。意即一升米可养恩人,一斗米则易生仇怨。若长期施助,而某次因故未能继续,受者则心生怨念,且历久难忘。譬如受救济者,久受之则以为理所当然,不思自食其力。若见其恢复劳作之能,而停止救济,则反生怨念。此乃因受者将救助视为当然之事,致有“斗米恩,石米仇”之叹。故曰,济人宜适可而止,勿使其形成依赖之弊。
斗米养恩,石(dàn)米养仇。于高明而言,此次此侄此景他时,难言高明。
高明作为一个汉语词汇,读音:gāo míng,释义:指秉性高亢明爽;高超明智;富贵、势位高的人。见《尸子》卷上:“天高明,然后能烛临万物。”
-----------------
指天;上天。
《书·洪范》:“沉潜刚克,高明柔克。”
孔传:“高明谓天。”
《史记·秦始皇本纪》:“羣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文选·谢庄》:“臣闻沉潜既义,高明既经。”
吕延济注:“沉潜,地,故称义;高明,天,故称经。”
明赵震元《为袁石寓(袁可立子)复开封太府》:“疏拙兴怀,冬日还歌;薰风高明,枉顾某方。”
-----------------
指日月。
《文选·陆机》:“岂不以资高明之质,而不免卑浊之累;居常安之势,而终婴倾离之患故乎”李善注:“高明,谓日月也。”
宋范仲淹《天道益谦赋》:“然则高明之运也,善行无迹;盛衰之应也,惟变是适。”
宋曾巩《应举启》:“遇高明之见照,殆否结之将通。”
-----------------
高而明亮;高爽敞亮。
南朝齐谢朓《歌黄帝》:“禀火自高明,毓金挺刚克。”
唐王勃《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广榭崇台,时令著高明之宅。”
宋苏轼《滕县公堂记》:“公堂吏舍凡百一十有六间,高明硕大。”
-----------------
指楼观。
《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是月也,毋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
郑玄注:“高明,谓楼观也。”
唐李白《夏日诸从弟登汝州龙兴阁序》:“夫槿荣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