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无需多理由,心定如磐志未休。
博士路上勤为径,文献丛中自风流。
雍葭博士欲以生命全周期之视角,深究碳源之本质,初观其量化之术;复求减排降碳之良策,合其方案,察其势之所趋。遵导师之教诲,筹备开题,历七月之久,文逾数十页,字数近三万,然仍觉文献未足,未及细览。虽胸有成竹,然犹思兼听则明,复询于计策之间。
“首步,察现状。”以单一指标观之,于界域之内,自生命全周期观之,探究碳排放及污染之源,种类几许?核算之术何如?标准之法何在?今IPCC法乃外邦之法,吾国稍改其排放系数,然此法唯测化石能源之C排放,人工排放则未及。
“次步,探碳污之关系。”吾师曾涉他业,求文献以量化其关系。指标法乎?模型法乎?指标法之中,一措施行之,两要素同增或一增一减?关系或协同或权衡。以某基准年为参照,观后年之变化,即可明协同或权衡。今有经济学之法,察碳排放强度之变。需留意对比强度指标与总量指标,且需将碳污排放化为同一单位。协同有正负之分,雍葭冀正向指标愈大愈佳(如经济效益),负向指标愈小愈善(如污染浓度)。
“三步,寻减排降碳之策。”溯其源,察其过程,究其末端。
“四步,设情景。”合前述之策,匹配于空间,观特定地区、特定种植过程之案例。察不同情景下碳中和之潜力与效果。
“五步,选零碳负碳之方案。”观此方案下,碳污排放之关系,是否协同?若协同,则评其系统之可持续性。
“六步,用能值法评系统之可持续性。”何以评之?因国家今重减污降碳与可持续之关系。何以用能值法?因改进之能值评价纳入资源结构、效率、经济产出、环境排放及碳排放,能综合评价。对于环境污染排放,雍葭导师之博士毕业后十八年,用更新之能值评价,尚考虑环境容量与污染物种类,可详阅其文献。
“终步,开题报告需成一完整方案。”虽略亦可。研究目标及内容需文献支撑。前述生态系统服务可纳入最终综合绩效评价。高粱棉花带状复合种植,或可视为碳减排之一策。
雍葭据导师之言,总此七步,备九月开题,文逾数十页,字数近三万。此思路雍葭今晨已梳理三遍,然文献尚多,未及尽览。为开题报告,雍葭何以从容不迫?其实心中已有定计,然兼听则明,复问于老呼昂。
一心只读圣贤书,二耳不闻窗外呼。
三拒无由纷扰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