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迫于压力,被迫上书请辞。
这一来一回,天子于朝野间的却是威望愈发强势了,这"帝王心术"也是越来越成熟了。
"唔,还有何事?"
轻轻颔首,面色如常的朱由检便是紧接着追问道。
对于大理寺卿曹于汴上书请辞一事,他并不感到意外,毕竟他将"资敌案"由北镇抚司移交给大理寺这一举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便是一种利益交换。
"陛下,太常寺卿杨维垣上书弹劾东林书院..."微微错愕片刻,面色有些复杂的司礼监秉笔便是迎着朱由检颇为锐利的眼神,小心翼翼的回答道。
听得此话,案牍后的天子便是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了一抹果然如此的神色。
这些天,他虽然除了闻言宽慰首辅李国普之外,便再也没有其余干涉"朝局"的举动,但这大明朝可不乏聪明人。
唯结果论的话,便不难发现,李国普仍稳坐首辅之位,"阉党余孽"也仅有蓟镇总督刘诏黯然离场,而这其中还有不少天子想要扶持其心腹卢象升的因素。
除此之外,曾与"东林"针锋相对,积怨颇深的两淮巡察使袁世振也被默默召回了京师。
如此种种,自是不免让朝野中的些许官员心中萌生想法,想要通过对"东林"赶尽杀绝,赢得朱由校的赏识。
"留中不发吧。"
良久,朱由检略显深邃的声音便是在乾清宫暖阁中响起,那东林书院可是东林党的"根基",更是天下无数士子心中的精神信仰,岂是那般好动的?
不过让朱由检略显欣慰的是,随着自己的威望越来越重,朝野间已是有朝臣开始敢与"东林"针锋相对,不再像之前那般唯唯诺诺。
但朱由检心中也清楚,东林党接二连三的"棋差一着"以及余下朝臣的"乘胜追击"却也容易导致朝野间形成新的派系,继而演变成崇祯朝的"党争"。
这其中的平衡之道,还需要自己亲自来把控才是。
...
"毕自肃到京了吧?"
不知过了多久,大明天子朱由检清冷的声音终是悠悠响起,也打破了乾清宫暖阁之中令人心悸的沉默。
听得此话,屏气凝神多时的宫娥内侍们皆是如释重负的松了口气,而提心吊胆的司礼监秉笔更是迫不及待的躬身应是。
刚刚有那么几个瞬间,他还真的担心案牍后的天子因为"得意忘形",继而对东林书院动手。
"回陛下,督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