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是佛法,你用悭贪的心情不肯布施出去。前面是没有得到的去追求,这个是已经得到的没有加以布施而犯到这条戒。我们看戒文:
若诸菩萨现有资财,性悭财故,有苦、有贫、无依、无怙正求财者来现在前,不起哀怜而修惠舍;正求法者来现在前,性悭法故,虽现有法而不舍施:是名第二他胜处法。
这条戒有两个情况:第一个是这个「菩萨现有资财」,表示你内心当中的确是有资财的,但是性悭财故,就是你多生多劫产生了习性,对财物产生一种悭贪的个性。因为你的悭贪,结果「有苦、有贫、无依、无怙正求财者来现在前」。这个苦指的是残废病痛,这个众生身体有残废、有种种的病痛,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有贫,贫就是说他身体虽然健康,但是物质缺乏;第三个无依,无依是指年老孤独,年纪特别老,孤独没有依靠;第四个无怙,无怙是指年幼无养,年幼没有人去照顾他:这四种人都是属于菩萨所应该要资助的对象。这个时候这四种境界在菩萨的生命当中出现了,「正求财者来现在前」,正求财者是指对方的乞求是合理的乞求,换句话说,他对你的乞求是你做得到的,菩萨本身有能力能够做得到,这叫做正求财者。这个时候菩萨不起哀怜之心而修惠舍,不修施舍,这个是对财物的悭惜。
第二个是对佛法的悭惜,「正求法者来现在前」,正求法者是指众生他具足闻法的根机,要是听闻这个法以后,他能够产生信解、乃至能够依教奉行,他有这种闻法的根机。菩萨性悭法故,他对自己所拥有的佛法产生悭贪,虽现有法而不加以舍施。是名第二他胜处法,这个时候菩萨好不容易栽培的菩提心,就被他内心的悭贪烦恼所破坏了,叫做第二他胜处法。第二个他指的是悭贪烦恼。
悭贪的过失,蕅益大师说悭财者,世世贫穷,我们今天对财富的悭贪是产生贫穷的果报。悭法者,生生愚痴,不可不惧也。对佛法的悭贪,你来生会产生愚痴的果报,所以不可不惧也。
在经论上讲一个小故事: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老比丘,老比丘是年轻就出家了,出家以后他也想努力的修学佛法,但是他根性愚钝,虽然努力的修学,但是都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他就放弃了学习去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当然这样下去,等于是身虽出家而心不入道,心中没有道法的摄受,这样子就空度光阴一天一天过去了,到年纪大的时候戒腊很高。这个时候有一个大富长者要请僧团去应供,要做一个供僧的修福法会,大众僧团就开会说:这个老比丘的戒腊最高,如果他去参加应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