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这个锅明太祖要背一半,另外一半是明太宗的。
这不愧是爷俩,脑回路都是这么新奇。
根据《皇明祖训》的记录,凡郡王子孙,授以官职。子授镇国将军、孙授辅国将军、曾孙授奉国将军、玄孙授镇国中尉、五世孙授辅国中尉、六世孙以下世授奉国中尉
凡郡王子孙有文武材能堪任用者,宗人府具以名闻朝廷考验,换授官职,其升转如常选法
由此可知,郡王以下不再享有世袭爵位的特权,且所授予的官职也非世职,即不可代代相传。
所以子孙繁衍多了会给朝廷造成财政压力这个问题,太祖心里是有点逼数的,但也不多。
就老朱本意是子孙里有能力的供职于朝廷,没能力的朝廷再拿出钱粮供养他们,甚至直接给他们定下了规矩,不得从事农、工、商等行业,就好好读书习武,学有所成为陛下效力即可。
只是老朱也没想到,老四这孩子这么争气,才八百府兵就敢起手,最后还真让他干成了。
老四上台之后,想法跟老朱完全不同了。
正所谓自己成功的阶梯,拆了也不给别人走。
太宗就乐意多拿出钱粮来,让自己的亲戚们呆在藩地,混.享受生活!
尽管老朱算术一般,但胜在心眼子多。虽然按照他设计的路子走,不见得能好到哪里去。
但架不住亲儿子猛踩油门,以至于到了弘治时期,朝廷就已经感到吃力了。
结果弘治皇帝还置中央与地方的财政重负于不顾,更将朝臣们的谏言视为耳旁风,固执的将土地、盐引等资源,慷慨地赏赐给了藩王,尤其是他的至亲手足。
此举名义上是奉行传统的厚待亲王的“亲亲”之道,但实际上却是分割和掠夺了大量的国家财政收入。
正德皇帝自然不知道后世的总结,他只是站在了这个位置,更能清楚的察觉到宗室这个大尾巴。
只是以他的脑子,是想不出解决之法的,只是隐约觉得,自己无嗣这件事,或许能缓解这种情况。
“算了,下次再召欧卿协商一下如何解决此事吧!”
明朝上到中央下到地方,各级官府都需要大量的纸张,但是光靠官府自身还不够,于是出台纳纸赎罪的方式来保证纸张的用量。
所谓的罚赎制度,就是纳物赎罪,罪犯可以向朝廷交纳财物之后进行罪行抵消,这种方式也是一样看朝廷的决定,即朝廷需要罪犯用什么财物来交换,罪犯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