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
意思就是让各地举才,不重私德仁孝,首要能做事,有实才。
曹操选才不重德行,在当时,乃至后世,饱受诟病。
这其中有个内因,除了乱世用人的特殊性。
就是曹操发现士族用来举孝廉这一套,特么的老作弊。
鸡鸣狗盗之事,士族做的最多。
然后包装一下,传播仁孝之名,就能举孝廉,送入朝中为官。
所以为人善恶、仁孝这些,尤其是士族说的,水分很大。
曹操用人,要突破士族封锁,又逢乱世,必须要有超常规的制度,来选拔天下贤才。
他任兖州牧的时候,为了快速发展,发过一次求贤令。
当时鲍信就给他举荐了出身普通的于禁,乐进等人。
曹操称王,再发求贤令。
除了求才,亦是在抑制士族,对人才的垄断。
众臣听完,董昭立即出列:
“魏王您这篇求贤令,笔力宏伟,气魄尤为惊人。真正的任人唯才,天下有才之士看到,必知您求贤若渴,心意至诚,争相来投。”
朝会,是需要有一个风向的。
董昭是曹操嫡系,铁粉。
他特别崇拜曹老板,没事就舔一波。
曹操发求贤令,他立即出来站台。
表面是拍马屁,其实传达的是曹操求才之意已定,其余人别瞎逼逼。
嫡系的都知道,因为是他们一起商议过的,齐声附和。
但这么做会触动士族利益,曹操帐下,士族出身者,比比皆是。
当然,士族也不都是坏人。
相反,大多才智之士,皆出身士族,因为百姓没有读书的机会。
杨彪就是士族中为首的那一个。
他沉吟了一下,出列道:
“魏王,先汉沿用了四百年的举贤之法,首重德行。您发招贤令,公然招揽不仁不孝,无德之人,这恐怕不妥,会鼓励一些人投机不修德行。
若社会风气如此,不知天下会乱成什么样子。”
称王以后,需要海纳百川。
曹操也要容许一些人存在,提出不同意见。
但杨彪所说,他并不认同:
“明面上弘扬德行,满口仁义,地方举孝廉,说他孝,他就真的孝了?暗地里坏事做尽,难道少了。
德行是什么?
前数年,天下大乱,各路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