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年间,嘉禾集团硬是将茫茫戈壁变成了二十万亩人工草原。”
“耕地,是我们端牢华夏饭碗的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但当前,我国耕地质量‘先天不足’‘后天欠账’的问题仍很突出。
盐碱地作为耕地扩容、提质、增效的重要战略后备资源,如何从荒芜到沃土?
面对盐碱地改造成本高、维护难的问题,嘉禾集团从‘以种适地’角度出手,培育出了苜禾1号,如今,‘吃盐植物’的名头响彻神州大地。
风正帆悬,征鼓催人。
日前,农业部牵头组织在鲁省东营,蒙省五原,浙省慈溪,苏省盐城等多地开展了盐碱地改良项目。
耕地退化、盐碱地的形成,是时间与空间的累积,是自然与认为因素的交杂。
因此,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也必定是一个攻坚战、持久战,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协同助力,方能在未来开拓出更大的产能。
耕地如金,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珍惜每一寸耕地,使每一寸耕地都成为聚宝盆,使每一垄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主持人字慷慨激昂的声音传遍电视机前的千家万户,铿锵有力的语调不断的调动着众人的情绪。
配合上电视里不断传来的航拍画面,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和生机勃勃的草原,不毛之地和生态绿洲,强烈的反差形成了极大的视觉冲击。
田成方,树成林,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盐能降。
牛羊,农机,工厂,汽车,还有土生土长的西北农民最朴实的笑容。
沉睡的大地被植物的力量唤醒,干旱贫瘠的土壤被一片片整齐的牧草所占据。
现代化的人工草原在荒漠戈壁落地,并逐渐的改变着这里固有的颜色。
没有人不为之动容。
央视新闻从1978年开播至今,风雨无阻,雷打不动的陪伴了国人许多年。
受众极为的广泛。
此时此刻,电视机前各个年龄层、地域层、教育层的广大群体全都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上的画面。
生怕落下了每一个细节。
有些有过垦荒经历的老人,农垦农场的老职工,无不心跳加速,甚至动容落泪。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无寸草……”老一辈人回忆着西北地区被沙漠化侵蚀的场景。
电视上的西北却平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