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他自己吃虾蟹贝类都要求加生姜彻底蒸熟,宁可不要所谓“极致鲜嫩”的口感。
而北方寒冷天气不适合种生姜,诸葛瑾就让糜竺从南方海路贩运大量生姜过来,反正现在糜竺的海运成本已经很低了,他家就是做这个生意的,当然不会拒绝。
于是糜家就形成了以后每年在王朗的地盘大量订购生姜香料,北运到青徐沿海贩售的习惯。
生姜不够用的时候,诸葛瑾就先推广在山东多种大蒜,反正大蒜非常适应山东的气候,后世山东本来就是大葱大蒜的主要产地。
汉朝人原本也有用蒜汁解毒的习惯,《三国志.方技传》明文记载历史上华佗给陈登解毒吃生鱼片导致的寄生虫病,就是“以蒜汁三升饮之,吐虫”。
只不过汉朝人原本做菜没有下那么重的蒜蓉、蒜泥的习惯。只有医家知道原理,普通百姓不习惯也用不起,达官贵人用得起却不知道原理,也就没想到去用。
这也算是诸葛瑾开了先河,从此的鲁菜都有了重姜末、重蒜蓉的调味风格。
诸县本地百姓一开始不理解,只是听说诸侯特别“重口”,吃东西喜欢“逐臭”,后来吃习惯了才发现蒜臭重一点似乎也挺上头的。
关羽今天是第一次尝试,他一开始也有些不习惯,捏着鼻子吃了好几个一尺长的大竹蛏和海肠子后,终于意识到了这种蒜蓉姜末加酱汁的调味妙处。
吃着吃着,关羽也忍不住感慨了两句民生多艰:“子瑜真是什么都懂,这日子过得,如此低贱的穷苦渔户果腹之物,都能做得如此鲜美。
不过生姜要从南边海运来,百姓怕是也用不起吧?普通贫苦之家,就只能不用姜、再多放数倍的蒜了,蒜是本地自己种的,不值钱。”
他说完后,刚放下筷子,擦了擦嘴,忽然门口有一个侍从快步入内,对鲁肃低声禀报了一些事情。
关羽立刻朝鲁肃看去,鲁肃也一边对侍从挥手示意他退下,一边解释:“也算是喜讯,七日前让信使带去合肥的信鸽,飞回来了,这次二十只就有五只回来,进步真是神速。
看来往常之人用信鸽,之所以低效,倒也不全是猛禽为害,更多是驯养不得法,迷途不知归路。去年刚实验此法时,三百里路,十只就只有一两只回来,估计至少四五只都是迷路,还有两三只才是被猛禽吃了。
被猛禽擒杀的问题,暂时无法解决,但只要把迷途归野的问题解决了,提升到千里之路,五只能飞回一两只,那也足够可观了。
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