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备的名声可比曹操好太多了,刘备也非常珍惜自己的名声,这方面自然不能不慎重。
所以被庞统提醒后,刘备立刻转向诸葛亮,示意诸葛亮解释。
若是换做旁人,被这样冷不丁反驳,或许还真就反应不过来。
不过,被问及的是诸葛亮,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诸葛亮想都没想,应声而答:“士元有此顾虑,倒也正常,但此事易耳:又要显示主公的谦退,又不能严惩冒进上表之人——那就找个不隶属于主公麾下的外人,或者是好几个外人,来共同上这个表嘛。
就算主公见到这个劝进,非常惭愧、急切想要拒绝,也不好对外人随便惩处吧?不是主公不想,是没这个权限。”
诸葛亮轻轻松松几句话,就把这个难点化解了。
如果是自己人上表,刘备拒绝。为了表示拒绝的坚决程度、诚意,当然要严惩。
但是外人上表,你怎么严惩?只能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口头批评一下算了。
“对啊!孤怎么就没想到!还是孔明反应快……”刘备内心暗暗惭愧,随后连忙虚心追问,
“那不知这个外人,选谁比较合适呢?”
诸葛亮便如数家珍地盘点:“从劝进者的名望地位来考虑,当然是让景升公和刘季玉劝进最好。但是,他们未必肯为渊驱鱼、拿自己的名声成就主公的威望。
退求其次,主公可以考虑让袁青州上表,他虽已事实上投效主公,可名义上勉强还能算一方诸侯。纵然其举动冒失,主公也不能惩戒于他。
再次,便是寻求马超、吴懿上表。此二将新来投不久,主公可以模糊处理,只当他们还是客将,说错话也不能苛责。而且此二人还有一些妙用:
马超可以说,其父被曹操裹挟,身不由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他的劝进,不仅是他个人的意思,也是代父仗义执言。
而吴懿虽然跟随我军奋战近半年。但他名义上,算是刘季玉的部将、只是战时借调听取主公的调遣,吴懿的上表,也可以攀扯到刘季玉身上。
其余诸人,虽也有可用,但不如这几个人选这般进退自如,若有必要,可容后再议。”
诸葛亮洋洋洒洒,把他觉得可以利用的人选,都罗列分析了一遍。而且敏锐地指出:要用这些人上表,表奏的内容就不仅仅是劝皇帝给刘备封王了,还可以夹带别的内容。
到时候主公可以随机应变,上表拒绝封王之议,对其他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