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
在十六国中,石亳国是少数有轨道列车的国度,听说是石亳国的一位工程师发明的,用来运输和装载从地下开凿出来的煤炭。在自给自足的同时,还大量出口,供应北国诸城的生活和生产需要。
石亳国的工业和农业都是相对发达的,但是商业却平平无奇,他们只是开凿矿产就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大多数人都不愿意经商,看不上那点小钱(做生意的大多都是一些平民百姓和外来人口)。在就业方面,只有一件事是例外,那就是当官。
在各种关于石亳国的记载中,当官是首要的,而经营家族产业一般都是没有能力当官的人,这就造成了石亳国的政商一体,家族里没有当官的,一般都做不了大生意,只能小打小闹,或者就是给别人当代理人。照这么说,石亳国应该是极为富裕的国家,可这个国家的贫富差距极大,大量的钱财集中在四大家族之中。
因为商业不兴,甚至可以说被垄断,大量的底层人民只能种地和进矿洞。或者就是学门手艺,独立谋生。说白了,要么就是当牛马,要么就是勉强温饱。
尽管有那么多的粮食,但大部分还是出口,石亳国的黑米是十六国中相当有名的好米,是一些富贵人家才能吃得起的。可粮食不在百姓手里,而是在国家手里。只是今年收成不好,麦子不结穗,光长个不发芽,不知道多少百姓等着生火做饭。
因为逃荒的人越来越多,所以搬山城是没有设卡的。毕竟这个时候谁来石亳国,谁就是冤大头。一斤糙米就要五两银子,相当于一个矿工一天的收入。而且他妈的还是陈米。
在石亳国的诗歌中,曾有一首《买炭翁》,讲述的是一个老翁拉着推车来买炭,那是一个极其严寒的冬天,因为矿洞被不良城主卖给了四大家族,解雇了所有矿工,整座矿洞被封,五十万的矿工没有工作,更没有一分的补偿。那个冬天不知道冻死了多少人。而这位城主却左手贱卖,右手高价买回,从中赚取差价,最后跑到国外安居,也只是在口口相传的《买炭翁》里,被石亳国剥夺了爵位而已。
搬山城的建筑风格是写实的,棱角分明,没有任何的感情,都是石头建造而成。但是这里高楼不少,在灯火点映中,还是黑压压的。
不过沿街都有路灯,皆是煤油灯,有专门的点灯人按时添油。
在那旮瘩角落里,住着不少席地而睡的流浪汉。有些是本地的,因为做工受伤后没有钱医治而不得不流浪。有些则是外面过来的,从没有粮食的地方跑到有粮食的地方。搬山城还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