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要有耐心,不要气馁。”
顺着方翰民的思路,课题组又进行了二十余次试验,终于发现一种脂类溶剂,对未知物的萃取效果非常好。
这一结果让课题组的工作人员很受鼓舞,他们一鼓作气,用这种萃取剂很快就把样品中的未知物含量,浓缩到50%以上。
工作人员把符合要求的样品送到权威鉴定机构,一个星期后,传来了定性分析结果,原来,这种未知物是一种芳香族含氮有机物,从分子结构判断,该物质确系合成反应过程中生成。
在查询了毒性数据后,方翰民吓了一跳,“幸好及时发现,如果按目前所得原药样品向监管部门申报备案,一旦获得批准,投放市场后,这种物质的毒性将对服用该药物的患者造成很大的危害!”
知道这种杂质的分子结构,就能对其来源做出判断,方翰民一边跟郭鹏等科技人员从反应机理查找原因,改进合成工艺,尽量减少其生成量,一边寻找杂质的消除方法,将其在原药中的含量降至最低。
几经探索,终于发现原料配比和合成反应时间,是影响杂质生成的两个关键因素。在此后的试验中,首先确定了最佳物料比,在此条件下,只要将合成反应时间控制在六小时以内,就检测不到有毒杂质的生成,一旦超过六小时,这种杂质就逐渐增多。
“这下简单了,把合成反应时间控制在六小时以内,有毒杂质就彻底消除了。”郭鹏显得很高兴。
方翰民提醒道:“你忽视了一个事实,当合成反应时间不超过六小时,主要原料的转化率才百分之四十五左右,连百分之五十都不到,这将给随后的分离提纯带来极大麻烦!”
“虽然原料转化率比较低,但未转化的原料还可以回收利用,又没造成浪费,我认为只要能杜绝有毒杂质的生成,工艺就是合理的。”
方翰民不赞同这种观点,“你要记住,咱们做的是应用研究,跟基础研究的目的不一样,应用研究既要强调目的,又要兼顾实用性,两者不可偏废。”
41812135
创里有作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文学书院】 www.wxhqjs.net,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继续阅读哦,期待精彩继续!您也可以用手机版:m.wxhqjs.net,随时随地都可以畅阅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