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人心向附时则可举兵出征。
敌国民众,若知道我朝政治清明,上下同心,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则势必会对我国有所期盼。
期盼之心一起,则必取敌国之势即成。
有此大势在,熟悉敌国国情之人,会为我国充当间谍。
熟悉敌国山川地形之人,便会成为我方进攻敌国的向导。
若北方之民与我国之民心意相通,则是天意即是如此。
以实利唤起天下人思念汉室之心,到那时大王举兵北向,则无有不胜。」
….
在糜旸看来,所谓的天下人人思汉,更像是一个政治口号,但这个政治口号既然会存在,自然有他存在的道理。
就像历史上,曹魏与司马晋禅代之时,社会名士出于私心一片赞誉之声,都以为盛世要来临了。
而后就是神州陆沉,更大的一场灾难来临。
在那场灾难降临之后,社会上下才知道大汉的好,纷纷开始人心思汉。
就连许多异族建立政权,为了笼络人心,都纷纷以汉为国号,直到最后,都把汉这个国号给用烂了。
所以在有时候,复兴汉室不单单可以当做一个口号,更是可以当做一个笼络人心的大好利器。
毕竟汉室四百年之天下,大汉的强盛富强已经深入人心。
但要想做到这一点,于战略上来说就必须是要先将纳于汉中王治下的民众治理好,让强大的国力可以传到敌国。
在这样的情况下,借助于原本根深在天下人心间的「汉」字旗号,在北伐时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例如之前关羽水淹七军后引发的中原大动乱,例如历史上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时西北三郡不战而降。
当糜旸继续说出他的见解之后,诸葛亮的脸上渐渐浮现了笑容。
这是糜旸第一次在世人面前,阐述他对天下大乱的看法,不能说糜旸说的就是金科玉律,但糜旸能在这个年纪有此番见解,已经实属难得。
最重要的是,糜旸所说的看法,与诸葛亮内心中的想法不谋而合。
在那篇名扬天下的《隆中对》中,诸葛亮曾提出类似的看法。
而在历史上他主持国政之时,亦是如糜旸今日所说的一般,那么做的。
在听完糜旸的看法之后,诸葛亮对糜旸的感官开始产生了变化。
糜旸仁孝忠正,但品德比他更好的不是没有。
糜旸取得公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