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杨阜,自然就是最好的人选。
杨阜的声名,比之当年的崔公、荀公如何?
这二人当年,可谓天下名士翘楚,但下场如何你也知晓。
为曹家之利害,死在曹家手上的忠良名士不知凡几,曹叡又岂会在意再多杨阜一人。
至于为何要将杨阜的罪名定为私通外敌,这更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唯有这个罪名,才能让关中百姓对我的畏惧降到最低。
因为关中百姓会以为大魏此番大败,乃是出了内奸的缘故,汉军并非不可敌也。
以一人一族之生死,换取关中军心民心的暂时稳固,这便是曹叡的想法。”
糜旸近几年虽主要都是以名将的形象示人,但由于他从小被刘备带在身边教导,多年的耳濡目染之下,对于权术之事,糜旸也是擅长的。
要不是有吕蒙白衣渡江的事发生,本来刘备对糜旸的规划,便是走的文臣的路子。
所以许多事,姜维可能会看不明白,但对糜旸来说,却洞若观火。
杀一人一族平息怒火,不就是曹操的惯用手段吗?
糜旸宛若一理智的旁观者一般,将曹叡的想法一点点剖析给姜维听。
而姜维在听完糜旸的解释后,他脸上的悲愤之色却丝毫没有退散的意思。
姜维是很聪慧的人,在糜旸如此清晰的解释后,他又怎么会不明白呢?
但是明白是一回事,理解又是另一回事。
他明白,但他依旧不服。
姜维仰头看向糜旸,他知道糜旸今日会特地拿出这个情报给他看,为的目的还是要招降他。
糜旸从始至终都未隐瞒过这点意图。
当与糜旸的眼光对视过后,姜维双眼布满血丝的紧紧盯着糜旸:
“大将军说的不错,维是个不孝的人,竟忘记先父乃是赤胆忠心的汉臣。
不知大将军可否再给维一次机会!”
说完最后一句话后,姜维重重地对着身前的糜旸一拜。
见到姜维如此,糜旸的脸上露出了笑意。
历史上的姜维是怎么投降季汉的呢?
不是受到大义感召。
那一年诸葛亮军出祁山,当时姜维与天水太守马遵在各地巡查。
马遵得知季汉大军到来,怀疑姜维等人异心,于是独自扔下姜维等人,连夜随郭淮逃往上邽。
姜维等人追之不及,回城时城门已闭,于是率领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