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了?
心中疑惑的诸葛亮急忙从座上起身,朝着山道走去。
一方向上,一方向下,加上两方的速度都不慢,于是诸葛亮与杨仪很快就在半山腰处相遇。
在与诸葛亮相会后,累的气喘吁吁的杨仪直接将身后的信使拉到身前,然后指着这名信使对诸葛亮言道:
“丞,丞相。
长安大捷!”
听到杨仪的话后,诸葛亮眼中的疑惑之色,瞬间被震惊之色所掩盖。
长安大捷四个字意味着什么,诸葛亮又岂会不知?
而就在诸葛亮震惊的时候,那名信使见是诸葛亮当前,他终于也自觉地从腰间的信囊中拿出了那份战报递到了诸葛亮的面前。
信使的主动,看的一旁的杨仪吹胡子瞪眼的。
可吹归吹,瞪归瞪,杨仪还是忍不住朝着诸葛亮靠近。
他一把年纪了,方才为何那么拼。
不就是想着第一时间看到战报中的内容吗?
看着眼前的战报,诸葛亮震惊之余,手中的动作可是一点都不慢。
他连忙从信使的手中接过战报,然后展开看了起来。
初一看到战报上的内容,诸葛亮就认出了战报上的笔迹是属于糜旸的。
从长安有几十骑信使出发,可唯独前往陈仓的这一骑信使身上携带的战报,是糜旸亲笔书写的。
战报中的内容并不长,师徒之间也无须用上太华丽的辞藻。
糜旸尽量用简短,平叙的语气,将他收复长安的全过程概括了一遍。
先是将计就计,顺其自然引发曹彰与张郃的内乱,然后趁势争渡长安城的护城河。
在渡过护城河后,再以大张旗鼓挖通地道的方式让城内的曹彰放低戒心,从而致使他只想着守城自保,为汉军挖通地道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当地道正在挖掘之时,还采取了其他的方式,来不断降低本就薄弱的长安西面城墙的坚固性。
等以上的准备工作都完成后,就是最关键却也是水到渠成的那一步了——由刘备亲手焚柱陷城。
每一步都环环相扣。
或许由于诸葛亮与杨仪不在现场,无法亲眼看到那一日长安城墙塌陷的壮观景象。
或许由于糜旸并没用华丽的辞藻,让整封战报的内容初观显得有些平平无奇。
但刚看到“焚柱陷城”那四个字后,杨仪的呼吸却不可避免地一下子变得急促了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