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这,刘禅不由得有些兴奋起来。
「大,大司马尽管施为,朕拭目以待。」
...
在辽阔的关中大地上,有着一支人数在百人上下的使团队伍在缓缓行进着。
带领这支使团队伍的,正是奉孙权君命出使长安的张温。
能被孙权委任为正使,张温自然是很受孙权看重的。
论名声,张温不止是江东名士中的翘楚,就是在天下间,也有着不菲的声名。
而论口才与文化,自小聪慧且接受良好教育的张温,往往也令人有惊异的表现。
可被孙权寄托厚望的张温,坐在车舆中的他掀开车帘往外看去时,脸上却不时有着惊叹的神色浮现。
只见在张温的目光中,一片片刚刚开垦好的田野在阳光的照耀下,正散发着令人心喜的光彩。
而在那望之似无边际的广袤田野中,许多身穿褐衣的老农,正携带着家人在田间辛苦的播种着。
日光长久照射之下,难免让人感觉到炎热。
可哪怕脸上大汗淋漓,在张温的视线中,他也丝毫看不见田野间劳作的百姓脸上有着劳累的神色。
相反的是,几乎是每一位劳作的百姓,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当然能佐证关中百姓幸福感的不只是他们脸上的笑容,还有朗朗天地间不时洋溢的祝愿丰收的歌谣。
随着越发朝着长安城接近,张温看到的却不止这些。
张温依稀能见到,在交叉纵横的田亩间,正不时有着一些精壮男子在奔走督促着。
那些精壮的男子都是身有残缺之人,可他们的脸上却有着在精锐士卒脸上才能见到的坚毅,这让张温意识到,这些人很可能是「三长」。
江东一直将糜旸视为头号大敌,故而凡是关于糜旸的一切举动,一向是东吴情报的重中之重。
既然如此,身为江东重臣的张温,就自然不可能不知道当初引发梁州动乱的「三长制」。
作为世家大族,张温本能地对「三长制」有着反感,在江东的时候,张温也不乏听到有友人讽刺糜旸的「三长制」乃是他谋权夺利的手段。
直接控制基层的三长,皆由残疾的汉军担任。
作为在汉军中有着无与伦比声望的糜旸来说,他不是可以正好
借助这一举动,来让自己的权威渗透进社会的方方面面吗?
自以为看穿糜旸图谋的一众江东名士,皆曾嘲讽过糜旸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