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本糜旸定下休养生息的战略,是考虑到军中渐渐流传的厌战情绪。
可石苞认为,只要让全军知道陆逊辱骂糜旸的事,那么凭借糜旸在荆州的声望,荆州百姓及军士,势必会鼓足士气打这一战。
况且石苞也知道,就算己方不宣传,今日陆逊战书的内容,也掩盖不住。
既然如此,何不顺水推舟,化悲愤为力量呢?
石苞的建议,的确是个很好的取巧办法。
而在石苞建言后,陈到也忍不住起身说道:
「臣以为,既陆贼敢挑战我朝威严,我朝也势必要以雷霆之怒应之。
东吴防线,重要之处在于江夏、柴桑二郡。
大司马不若命邓刺史率一军进逼江夏,再令臣率一别军东至柴桑,以为牵制之势。
而大司马则预留一支精锐亲自统率,趁敌军南北不能相顾之时,择虚攻之。
只要我军能拿下江夏或柴桑任何一郡,则逆吴防线大开,灭亡之日不远矣。」
陈到性格沉稳,所以他提出的策略,是看起来更加稳妥的三路并举之策。
在陈到话音落下后,邓芝也忍不住站起来说道:
「石校尉及陈镇东所言,皆有道理。
然臣以为,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今荆州粮草尚未充足,大司马不若下令大军屯兵边境,与百姓共同耕作。
这样一来,既能快速令我军粮草丰足,又能让我军在逆吴发生内乱时及时出兵,可谓一举两得之策。」
邓芝是知道糜旸有意以张昭为突破口,来使江东内乱的。
再加上身为荆州刺史的他,深知荆州农业的情况,于是提出了这一策略。
在听完三人的建言后,糜旸脸上露出了思索的神色。
可以说,三人的建言都有着可取之处。
只是糜旸认为,他们三人的建言,却也都有着不足的地方。
糜旸开口说出了他的看法:
「仲容主张一鼓作气,乘船直接渡江,横行于江南;镇东认为应该牵制敌军,趁虚攻之;伯苗则以为,应当屯兵边境,相机而动。
以上三策,的确都是攻取敌国的常用之计。
但是自从我们北伐以来,大小苦战多场,我军的战力受到了不小损耗。
加荆州遭受战乱数十年,十户不存一。
我纵有分兵之心,可若陆逊下令在重要渡口排列战船,加固城池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