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铃铃。”
当“闹洞房”的韩青出场,李六一才后知后觉而又极为突兀地按下了手边的铃铛,此时他瘦长的脸上溢满了迷惑,眯缝着眼睛,捏着肥厚的耳垂踅摸了好一会儿,才带着点探寻的口吻问道:“徐老师,刚才你为什么要那么演?”
大概怕徐容没理解自己的询问,他又补充道:“就是最后为什么,肩膀、脊背又慢慢挺直了,语气也没那么低沉?”
他之所以犹豫之后才打断,是因为他总感觉徐容刚才的行走之间蕴含着某种奇妙的美感,哪怕其间的乍走乍停,也没让他感到一丁点的突兀。
这种美感和袁雨情绪到位时喊出的那句“觉慧,我真爱你啊”给人的感观有点相似却又截然不同,袁雨是深度体验之后一瞬间的极致的情绪爆发,而徐容却是一点一点的缓缓流淌,也没有袁雨那种让人听着一瞬间头皮发麻的震撼,就像山涧里的流水。
但作为导演,他更习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评价演员的呈现的效果。
当把后续的戏份彻底抛开,他的脑海里立刻升起一个疑惑:
徐容的肩膀再次提起,浑身上下丝毫看不出他对这桩包办婚姻的抗拒,真的对吗?
难道不应当是迫于无奈,接受了礼教束缚下陈规陋习的绝望和消沉?
作为导演,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手法,什么样的设计、编排,总有一个大原则是要坚持的,就是得让观众看懂戏。
眼下别说观众,纵然他是导演,也没看懂徐容最后一个动作和最后一句话的语气的用意。
徐容看着李六一,解释道:“我是农村出来的,说一点我种地的经历吧,种地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书上总说面朝黄土背朝天、粒粒皆辛苦,可是毕竟只是轻飘飘的几个字,真的去干了,才能切身体会顶着大太阳播种、浇水、施肥、锄草、打药、收割的辛苦,碰上天气不好的年节,要么一整季不下雨,要么瓢泼大雨下个不停,地里的庄稼眼睁睁的看着旱死、淹死,除了默默祈祷却没有丝毫办法,最后颗粒无收或者只能勉勉强强打些粮食,虽说不至于饿死,但半年的辛苦基本也就付之东流,那么我能因为一年没收成,以后就不种地了吗?”
“我是个农民,我不能那么做,地是我的根,甭管今年收成如何,回过头,我还得干劲儿十足的再种下一季的粮食,就像家是觉新的责无旁贷的责任,我是长孙,是未来的继承人,是礼法的捍卫者。”
见李六一仍有些不解,他顿了顿,道:“那我换个说法,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