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沆与徐士廉一样,都还不满五十岁,但都曾为今上近臣,而与徐士廉精彩起伏的际遇不同,李沆的仕途要平顺得多,与徐士廉相比,就是纯纯人生赢家。
状元出身,两代皇帝看重,贤名远播,在朝卓尔不群,外放从郑州知州始,一路升迁至于京畿副使,开封府尹,那些天下官僚升迁的大槛于他而言就像喝水一样简单。
当然,这一切都是基于李沆本身过硬的品干,否则,以世祖与今上之用人,轮不到李沆爬这么高。
另一方面,李沆、徐士廉,都是朝中“壮年派”,又同为天子旧人,把他们放在剑南,也足表皇帝与朝廷对川蜀的重视之意。
至于刘廷翰任剑南都指挥使,还另兼西南五道巡检使,则是刘旸需要在军事上有一个既可靠、又安心的人物。
别的不提,刘廷翰资历威望是绰绰有余的,毕竟是担任过枢密使的人物。而如今的大汉军界,参与过乾祐北伐并立有赫赫战功的人已经凤毛麟角了,就连刘廷翰也是白发苍苍,愿意重新出来做事,都是皇帝诚心邀请的结果。
而年近七旬的刘廷翰,还害怕他会对朝廷造成什么危害吗?至少其做人做事的能力,能够让刘旸安心。
至于前都指挥使上官正,则以本职致仕,这还是念他在蜀乱之中平叛颇为卖力的情况下,否则,以他和王氏家族间紧密的交往关系,洛阳南市口那三百多颗人头中未必没有他.
当然,对于西南军政的调整远不止这三人三职,只不过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痛定思痛下的皇帝刘旸,是决心要对西南进行一番大整治,大乱之后的恢复期,也实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操作环境。
牵一发而动全身,西南军政的调整,折射到洛阳,呈现的则是朝堂上一场重大人事变革。
比如温国公向德明,以坚守平叛之功,代替高琼成为新的兵部尚书,高琼则调任西北五道巡检使,检查西北边防情况。
向德明调任的背后,实则还另有隐情,按道理如此急切将之上调中枢是不利于剑南善后诸事的。只是,由于他在剑南任上,打破了太多朝制的约束,尤其是严重干涉军事。
当然了,由于治世环境下地方主官具备的强大权威,各地一把手对于所在军事多多少少是有影响力的,但是向德明在成都期间的作为,还是过分触发条制,这在世祖皇帝时期可是很犯忌讳的事情。
即便事急从权,但事后真要追究起来,定个逾制乱法,也是有法可依,有例可循的。
当然刘旸不是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