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回归学箫之本意,自吹自娱可矣。”
“功力未足。”
“当迎难而上。愈此则愈应寻机当众表演。”
“勿为困难所败。”
“无妨,失态何惧。”
“此乃必然之过程。”
“众人知汝善意。”
“潜意识之紧张,虽觉之而难控。”
“亦不笑汝。”
“……吾之本意亦自吹自娱,但求不扰他人。”
“深呼吸数次,视台下如无物。”
“吾吹毕无误,众人掌声热烈,皆赞好。然彼等未闻箫,不知其实可更佳。”
“然也”,《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虽知此理,实践难矣。
“箫乃良友,其声可令更多人知洞箫。”一曲终了,有人言一曲肝肠断,有人言沉浸其中,然或唯吾等自知其瑕。
“今后当邀群友共吹,口不颤矣。”欲达此境,当依世尊之法实践,从禅定与五戒始。
“然也,吾虽视人亦能心空。”
“善哉此议。”
“此言何解?”
“此非佛法乎?”入禅定则身不能用,何以演奏?
从佛法视之,紧张与失误乃无常,客观存在。当观之,谁在紧张?实非“我”,乃变化之“心”如火焰。
“禅定乃平日修行,上台则以箫抒情。”
“紧张因恐惧”,胜恐惧则客观观之。《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诚然,师兄佛法深厚。”
“即是说,初我欲以箫声惊四座,心遂有挂碍。”
“有挂碍则有恐惧,因惧失误而失所求,自然紧张。”
“故初心为本。”
“如三位师兄所言,初心当以箫抒情,非以箫求尊。秉持此心,则无执着与恐惧矣,豁然开朗”
“对对”之语,明觉已佳,然尚需实践,以减思维之频,至极致,乃能见众生自然无应。
“箫之修,实乃观音菩萨法门,耳根圆通甚佳。吾师公谭宝硕大师,或以此音修。”
“离颠倒梦想,即离执着。”
“吹奏之时,唇间常沾水,诸位师兄师姐可有此状?何以避之?”
“勿俯吹,平视前方即可。”
“昔日吾亦常有此患,今已好转,或因喉舌过紧所致。”
“诚为紧张,何以放松口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