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贰零壹伍为基,若自此年至贰零贰零,每年碳之排放与污染之出皆逐年攀升,此乃谓之协同乎?抑或有他解?”
“若碳之排放犹增,则须察污染之排放。此时须辨所用者,乃强度之指标或总量之指标。故需细察,譬如高粱,其一公斤抑或一吨,其碳排之强度与污染之强度相较,如何变也。盖温室气体或有多类,皆需换算为同一单位,即CO2当量。污染之排放亦然,因其种类繁杂,否则何以相较之?”
“吾略观高粱之文献,知其种植过程中,最大碳排放为氧化亚氮,而无CH4等。”
“故每行业皆有特色,高粱与水稻迥异。”
“且相较于其他旱地作物,高粱之碳排放最低,乃以单位计。”
“诚然,高粱有固氮之能。”
“至于其最高碳排放,首为人工,次为农资与机械,而其他种植过程反而较少。”
“若欲行此核算,先观碳排放核算之法,须用标准化之法。”
“气候变迁之众议否?”
“彼之计算,未及人工排放之项。其重点乃化石能源,如化肥、农药及柴油之排放。”
“当以标准之法行事。然也,我华夏今日亦采用国际标准化之法核算,IPCC引入国内后,我国已对其系数进行调整。”
“故于此,吾先述其思路,尔当自行查阅文献,细细领悟。而后步步为营,先学其核算之法,即碳排放及污染排放之核算方法。首先,需明确边界,始于何处,终于何处。边界既定,再寻排放之源,确定活动水平量,进而确定系数,最终核算。得碳污排放数据后,方可计算其二者关系之变化。”
“吾观其计算协同关系,皆用某模型。”
“有模型亦有指标法。协同乃一宽泛之概念,需在特定情境下,明确何者与何者协同,是二者协同或三者协同,有多重选择。多重选择即多目标优化,数学中常见。故汝选择何法,皆取决于汝之功底,数学与计算之能力,故每人皆有不同之法。”
雍葭觉此模型稍异,未尝涉猎。
今余所论,大抵皆以指标为凭,以此指标,亦能明事之经纬。当共议一问题时,众人各有其思路与方法。尤在方法上,当依己之实际情况而行之。若某物之基础确实未及,亦须如实以对。
“吾甚欲学之。”
若基础薄弱,如欲习模型之术,必先筑数学之基,或备有既定计算之能。盖模型之术,稍涉编程,故亦须有些许编程之基础。若备此二者,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