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断章取义而产生了误解,也可能会产生这种像似正法的理解。这个就是说他自己的信解。当然这种人会产生自己的信解,他在家的时候多数是有一点文字的基础,应该都是一个知识分子才会有这样的理解。或随他转,他自己没有产生信解,是由他,就是受邪师邪友所影响。他的师长邪师邪友这样子讲,他也跟着他这样讲。这样子是名第四他胜处法,这个地方他指的是愚痴跟邪见。
这条戒古德的批注讲得很多,事实上历代的祖师对谤乱正法戒都非常的慎重,也有很多的开示跟警告,我们把古德的开示作一个简单的说明。当然整个过失都是依止烦恼生起,但是前面的贪瞋烦恼他产生过失的时候,基本上他对整个佛法还是具足正见的,所以他在造罪的时候是有惭愧心;第四条戒所产生的过失,你在造这个罪的时候是无惭无愧的,因为你自己根本就起邪见了,你认为你是对的,所以你造这个罪的时候的心力特别强,力量特别强,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从时间上来观察,前面三条戒的贪瞋烦恼是有期限的,你不管自赞毁他、悭惜财法或瞋不受悔,他只是在某一种境缘之下去造作,这个境缘消失了,你就不再造作了,所以时间是短暂的;但是谤乱正法,你对于这样的一种邪知邪见加以宣说开示建立,只要这样的邪见在世间上继续流传一天,你的过失就存在一天,所以这个罪业对众生产生负面的影响是长远。时间上是长远的;从空间上力量也是特别强大,无惭无愧。所以在整个四条戒当中,谤乱正法戒的过失是最重的,是这样的一个意思。贪瞋痴烦恼以痴心来造罪是最重,因为无惭无愧,第二个你的时间久远。
这个佛法,我想我们今天每一个人的善根不同,有些人喜欢持戒、有些人喜欢唯识、有些人喜欢中观,但是我们都应该要知道一个观念:就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你不管从修中观的空观下手、或者修唯识观下手,其实到最后会归到清净心的时候是没有差别的。换句话说,佛陀的教法都是在对治众生的应病与药,所以我们不应该在过程当中互相毁谤,这个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当然这条戒,你最好是能够广学多闻、融会贯通;如果你不能融会贯通,起码你在过程当中,我认为一个人在没有完全融会贯通之前,少发表意见、少发表意见,因为每一个教法都有它安立的宗旨。你看我们中国佛教,唯识跟中观一路不合,互相毁谤,中观说唯识学安立阿赖耶识有自性执,唯识学说中观的学者偏空。
有一个笑话,把中观跟唯识的融通,他一开始讲一个开场白说:有一天,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