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听闻受持、精勤修学」,你一个菩萨的目的是要成就佛道的,所以我们只要直接的修学菩提心、修六波罗蜜就可以了,换句话说,小乘的教法对于菩萨来说是完全没有需要的,完全不需要的、多余的。当一个菩萨生起这样的知见,而且安立这样的宗旨来公开的宣说,这个菩萨就犯了菩萨戒了,因为你内心当中依止颠倒的邪见,你误解了佛陀的意思,所以你就犯了菩萨戒了。
子二、引况释成
为什么这样子犯戒呢?以下用比况的方式来说明:
何以故?菩萨尚于外道书论精勤研究,况于佛语。
身为一个菩萨,不要说是小乘法,小乘法还是佛陀说的,就是外道的书论尚且要精勤研究,何况是一切智者佛陀所宣称的小乘法呢!
我们不要说是小乘法要学,比如说像儒家的思想我们也要学习,儒家的思想对于你现世的生命如何的趋吉避凶,他也有一套的理论,儒家的思想很多我们可以归纳两个宗旨:第一个、儒家的修学强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在儒家的教法当中认为一个人要趋吉避凶,你必须要断恶修善,恶法是招感灾难、善法是招感吉祥,这是第一个修学;第二个、儒家思想的重点就是「谦受益,满招损」,这个非常厉害的。
我发觉中国的古人有这样的观察是不得了,一个人断恶修善以后,这个人有资粮了,怎么办呢?「谦卑」,不要憍慢。就是你在生命当中,人与人待人处世,你的姿势站得愈低愈好,愈安全。我们刚开始不能修无我,其实我们还是以自我意识来推动自己的生命,这是可以理解。
但是如果我们刚开始对无我的调伏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我觉得修谦卑法门可以当做无我的一个前方便。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在世间的待人处世,我们尚且要用外道的这些儒学种种的方便,来引导我们君子立身处世之道,何况是佛陀所宣说的小乘法。这个是说明为什么犯戒。
癸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为令一向习 小法者舍彼欲故,作如是说。
有一种开缘的情况,就是有一类的众生,他出家以后、学佛以后,一直欢喜小乘的教法,他对于三界果报的过失有深刻的体验,对涅槃的安乐也有深刻的体验,但是对于菩萨道的修善度众生不生好乐,内心当中只是一心一意的消灭内心的烦恼罪业、一心一意的使自己趋向于涅槃就可以了,对于广大善法的修学、对于广大众生在苦恼当中,他内心当中没有任何的感觉。为了这种人一时的对治,「舍彼欲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