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特·拜尔见气氛成熟,适时抛出了今天的核心议题:“所以,今天,在美国,有多少人像张潮这样,因为无心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就被戴上了‘种族主义者’的标签?”
英格拉汉姆面色也凝重、严肃起来,说道:“我就曾经有这样的经验——真是不堪回首。虽然我们很快取得了彼此的谅解,也从来没有被报道过,未对我的名誉造成伤害,但确实让我痛苦了很久。
我想,这绝不是张潮一个人,或者少数美国人的经验。。”
布雷特·拜尔则道:“Me Too(我也是)!试想一个中国人都差点成为‘种族主义者’,那一个白人,一个友善的、从小在多种族街区长大的白人,有很多黑人、印第安人和亚洲人朋友……
他同样可能被戴上这样的标签。”
英格拉汉姆补充道:“我们的社会中,充满了这样、那样的种族禁忌,即使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也无法完全做到回避。
这是一种可悲的现实——就像张潮说的,为什么在提到有些‘词汇’的时候,就下意识地认为这是在贬低其中某一方呢?即使这个词汇在词典上是‘中性’的。”
布雷特·拜尔转头面向镜头,对着电视机前的观众道:“请问你们有这样的经验吗?如果有,请大胆地反驳,摘下这样的标签!
向张潮这个中国小伙子学习吧,他是个真正的英雄,他戳破了我们社会的假象、毒瘤!
这里是布雷特·拜尔为你带来的《特别报道》,我们来看下一则新闻……”
FOX电视台的新闻播出以后,当天晚上,就在全美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反响。有许多人把这段新闻截取下来,放在了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上。
面对布雷特·拜尔的「最后一问」,最多的留言就是:“Me Too!”
口号比所有标语都更具有煽动性,就在张潮一行人在「湖滨特快号」上安睡的时候,“Me Too!”已开始如星星之火,有燎原之势。
这和当时美国的社会大环境有关。
“911”事件以后,美国的社会氛围整体开始右转,以往流行的“种族歧视”指控逐渐开始被传统美国人所厌恶。没有人喜欢在自己无意识的情况下就被认为是个种族主义者。
张潮对“种族歧视”指控的反击,无疑为这种思潮打开了一个宣泄的口子——他本人就是个完美的切入点,中国人,或者说亚裔,本身就是种族歧视的受害人群之一,却也被另外的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