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安战败后就一直显得很老实,只敢搞些外交政治上的小动作,可江东孙氏依然是当今天下三强之一。
或许公安一战让江东元气大伤,可经过数年的修养,江东的元气恢复的应该差不多了。
毕竟江东那块地方相比于中原是显得落后,但江东的地域、气候条件太适合种植水稻了。
哪怕是用最原始的耕作手段,江东的粮食年产也向来丰富,而且孙权的军事能力拉胯,但他治政的能力,的确是三国翘楚。
纵观后世史书,向来只记载江东出十万,二十万大军被人打的哭爹喊娘的,可从未记载过江东因为出动过数量庞大的军队,而有缺粮的危机的。
糜旸的想法很简单:既是三国鼎立的格局,江东名义上还是大汉的藩国,那你孙权在那里一直划水意欲何为?
对于孙权,糜旸是有一定了解的,孙权善于隐忍,公安之战后他一直以弱势的形象示人,很可能是为了麻痹世人。
实力逐渐恢复的孙权心中一定有着某种大图谋,至于这图谋是以大汉还是曹魏为目标,那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虽不知道孙权心中的图谋具体是什么,但糜旸却可以用某种方式,影响孙权心中图谋的走向。
糜旸认为大汉可以派出使者要求孙权趁此机会出兵淮南,不管孙权是否能顺利打下淮南,对当下的大汉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孙权要是一如既往地失败了,那么江东的实力很可能会再次遭受重创。
那样的话纵使大汉打输了梁州之战,也可防止在大汉舔舐伤口的时候,孙权这个二五仔又来个背刺。
孙权要是万一成功打下淮南了,那么对曹魏的政权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哪怕曹真拿下梁州,出于担忧曹魏东面基业的缘故,他也没办法再率军猛攻剑阁,甚至还要分兵回援徐州。
这样一来,季汉不仅能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后期甚至还能在诸葛亮的带领下,反攻拿回梁州。
这是糜旸出于最坏的可能,为大汉想出来的最佳局面。
而诸葛亮在信中得知了糜旸的想法后,也对糜旸的想法感到十分认同。
诸葛亮的核心战略思想之一,本就是联孙抗曹。
因为不知道虞翻与孙桓二人在诸葛亮手中,糜旸只是在信中提出大致构想,真正要想让这个构想成真,接下来具体还得看诸葛亮的作为。
而有着虞翻与孙桓二人在手上,诸葛亮下意识地就想将他的作为,施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