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们拉回到了600多年前的大明朝。很多人对这个朝代,以及这个朝代的皇帝和将军们充满着好奇。比如说,为什么朱元璋一定要传位于朱允炆而不是他的儿子?燕王朱棣为什么凭一己之力就能推翻建文帝篡夺皇位?其它藩王到底支持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看看对大明王朝影响至深的“靖难之役”是怎么发生的?
山河月明剧照
一、 封建诸王埋隐患
公元1368年,从乞丐一路逆袭的朱元璋登基称帝,正式建立了大明王朝,但北方残元势力依然活跃,边地的土司势力尚未归顺。防止残元反扑、打压土司势力就成了摆在老朱面前的紧要任务。
朱元璋
经过深思熟虑,老朱觉得把这些任务交给自己的儿子们还是最为稳妥,于是在建立州府等地方政权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子侄分封到交通要道或边塞重镇等“紧要之处”建藩为王,让儿子们镇守边境、控制地方、拱卫中央,牢牢地把大明掌握在老朱手中。
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老朱正式推出了《祖训录》,“定封建诸王之制”。规定大明 “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意思就是皇帝的儿子们封亲王爵,地位和仪仗低于天子、高于公侯大臣,而且必须有自己的僚署体系和数量可观的护卫部队。
按照《祖训录》的定制,从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到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老朱先后封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侄孙为亲王(长子朱标于洪武元年立为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因出生不足月而薨未封)。其中辽王朱植、宁王朱权,燕王朱棣、谷王朱橞、代王朱桂、晋王朱棡、秦王朱樉、庆王朱栴、肃王朱楧,分别镇守从东北到西北的边防要塞,防备残元势力反扑,因此被称之为“九大塞王”。
塞王分布图
“九大塞王”不同其它诸王,每个王府通常配备三个护卫指挥使司、二个围子手所、一个仪卫司,拥兵总数过万,王府官属自成体系,护卫兵都是直接听命诸王,不受地方节制。根据形势需要,“塞王”可以节制驻扎在周边的朝廷部队,同时还经常组织诸王练兵讲武,以提升军事素养和指挥能力。如《明史·本纪(太祖一)》记载:“十年春正月辛卯,以羽林等卫军益秦、晋、燕三府护卫。”“(二十四年夏四月)癸未,燕王棣督傅友德诸将出塞,败敌而还。五月戊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