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天都会消失掉;所以我们觉悟「未曾有一法,不被无常吞」。也就是说其实财宝、眷属、禄位的本质是无常败坏,而我们一定要执着它!就是说这个问题不是外境有问题,就是你的心产生了颠倒、你认为它是常的,所以这个地方就产生了忧愁。
无常观能够破执,不过如果从大乘的角度,我们只是无常的开导还是不够,就是说人总是有一个归依处,你把他执着的东西用无常观破坏了,你应该再给他另外一个所缘境,你应该告诉他「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就是你应该要把心思安住在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这才是你的归依处。
好像一个小孩子,他没有智慧观照这个差别因缘,他拿到一个有毒的蛋糕,你说:「这个蛋糕不能吃,这个蛋糕你吃下去,虽有暂时的甜美,但你要付出痛苦的代价。」「这个蛋糕不能吃,你给我另外一个没有毒的蛋糕啊!」我们应该给他另外一个清净安乐的蛋糕。这就是说我们应该要以无常的智慧乃至于三宝的功德来开导他,使令他从这个世俗的执取跳脱出来。
壬二、非染违犯
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往开解,非染违犯。
我们今天没有去开导他,实在是事情太过忙碌,你有种种的事缘,你懒惰懈怠来遮蔽你的菩提心,暂时遮蔽你的菩提心,这种情况不是依止嫌恨心,所以过失比较轻。
辛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应知如前于他事业不为助伴。
「于他事业,不为助伴」,这个我们看第四十七页倒数第二行,不为助伴戒有十二个开缘,为了增加我们的印象,我把它念一遍,就是我们不慰忧恼戒的开缘跟不为助伴戒是一样的:
若有疹疾;若无气力;若了知彼自能成办;若知求者自有依怙;若知所作能引非义、能引非法;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先许余为作助伴;若转请他有力者助;若于善品正勤修习不欲暂废;若性愚钝,于所闻法难受难持,如前广说;若为将护多有情意;若护僧制:不为助伴,皆无违犯。
这个开缘的情况完全一样。
我们回到《讲义》第五十二页。不慰忧恼这当然很重要,我们的障碍,说是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我们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有障碍,这个障碍的本身是从内心的妄想变现,换句话说,这个障碍是从内心生起,而最先有一个问题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我读佛学院的时候,我有一个同学他闭关,他闭关请我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