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仅有1.7%到5%,这使得农民从理论上可以结余更多的粮食。但是这带来了一个问题一方面,政府的日常运行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并且还需要保证国家有大量的战略储备量,以应对灾荒或者是战乱问题;另一方面,极低的农业税率导致了以上的政府操作很难依靠税收来完成。这也构成了明朝中后期发展的一个基本矛盾,而这一矛盾可以说葬送了大明王朝。
我们在上文已经讲到了,由于受当时明朝的社会生产力限制,朱元璋为了巩固政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日常生活,不得不采取了极低的农业税率。那么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农业不够的税,当然要从工商业那里补上,因此提供工商税率势在必行。但是朱元璋统治时期采取了极低的商业税率,平均商业税收只有3%到5%左右,并且大幅缩减商税的征收范围,使得许多商品都不再需要征收商业税。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朱元璋多么重视工商业,鼓励工商业发展,而是因为朱元璋本身并不在乎工商业发展。由于朱元璋幼年经历,他更加重视农业并认为农业才是天下利民之本,因此忽视商业作用。实际上,即使是洪武十年,“天下税课司征商不如额者178处”也就是说有178个地方商业税没有收齐,从我们正常的角度来说,当然是要严厉查办,命令其缴清税款。但是朱元璋则是派遣官员前往核查,重新定额。而在洪武20年的时候,商税再次没有收齐,朱元璋也是不以为意。
事实上朱元璋本人就认为,明王朝的税收主要来源应当是农税而非商税。其深层次原因在于一方面,朱元璋认为商人往往走南闯北,有时居无定所难以监管,更难以征收税款,也就是说征收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朱元璋认为做生意有时会亏,有时会赚,很难把握,而农税则更为稳定;再加上受传统观念影响,朱元璋认为金银不能吃喝,而粮食则是人必须的,因此国家如果掌握了粮食,国家就可以安定,而如果国家只掌握金银,那国家就会危险。因此从经济上,朱元璋时期的行政本质上是重农的,但是就其行为表现来说,则更有利于商业的蓬勃发展。
明朝人形象
明朝本身的政治架构更多的延续了元朝,从长时段的历史来看是中国皇帝君主专制从制度层面的完成,(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只能是这个制度的一个补充)朱元璋在中央政权架构上完全遵循一个原则——无条件地加强皇权。在明初建立的中书省:左右丞相均是正一品大员,平章政事从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这些人都是位于官僚系统顶点的人,他们共同组成了明朝中央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